今日上午11时,小米集团(1810.HK)股价在资本市场大放异彩,成功突破50港元的历史性关口,盘中最高价达到50.8港元,总市值也随之攀升至1.26万亿港元,刷新了自2018年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彰显了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先地位,更标志着资本市场对其“手机×AIoT×智能汽车”战略转型的高度认可。
业绩与技术双轮驱动股价飙升
小米集团股价的飙升,离不开其出色的业绩和持续的技术创新。2024年财报显示,小米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达到2.25亿台,其中售价超过4000元的高端机型占比突破45%,推动整体毛利率提升至22.3%。特别是其折叠屏手机Mix Fold 4,单款销量突破600万台,在8000元以上价格段市占率高达31%,直接对标苹果、三星等国际品牌的高端旗舰机型。
此外,小米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800亿港元,重点布局智能汽车、仿生机器人、芯片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小米智能汽车SU7搭载自研800V高压平台,充电12分钟即可增加500公里续航,预售订单已达28万辆,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交付。同时,小米的仿生机器人CyberDog 3量产成本降低了60%,获得了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的合计15万台工业巡检订单。在芯片领域,小米澎湃C3车载芯片实现了5nm工艺量产,算力比肩国际知名企业的同类产品。
生态协同效应爆发
小米AIoT平台的接入设备数已突破10亿台,生态链企业增至432家,形成了智能家居、健康穿戴、车载互联三大核心场景。在智能家居领域,小米空调、扫地机品类市占率超过30%,米家APP日活突破1.2亿。在健康穿戴领域,小米腕部穿戴设备全球份额达到19%,并与301医院合作推出了ECG疾病预警功能。在车载互联领域,MIUI Auto搭载的车企已扩展至12家,覆盖全球3000万辆智能汽车。
资本市场重新定义估值逻辑
随着小米业绩的持续增长和战略转型的深入,资本市场对小米的估值逻辑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摩根士丹利将小米的目标价上调至68港元,认为其智能汽车业务估值尚未完全体现,预测2026年该板块营收占比将超过35%。中金公司则测算小米用户生态价值被低估,6.5亿MIUI月活用户潜在ARPU(每用户收入)可达200元/年,较当前有3倍增长空间。然而,瑞银也警示了全球消费电子需求复苏弱于预期以及智能汽车赛道价格战可能挤压利润率的风险。
资本运作新动向与行业变局
近期,小米完成了120亿港元可转债发行,资金将用于江苏盐城智能工厂扩建、新加坡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以及入股全球锂矿企业Lion Rock等关键领域。这一系列资本运作不仅将进一步提升小米的智能制造能力和技术研发实力,还将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小米市值的不断攀升,其全球产业版图也在悄然改写。小米市值已超越索尼,逼近三星电子,其“硬件+软件+服务”模式正在颠覆传统电子制造业估值体系。同时,小米还在无线充电、智能家居互联规范、车载激光雷达性能测试标准等领域主导制定了三项国际标准,提升了其在技术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未来增长极与潜在挑战
展望未来,小米将继续在AR/VR、能源革命、AI Agent等领域进行战略卡位。计划于2026年推出轻量化AR眼镜,并与字节跳动达成PICO内容生态合作。同时,小米还将投资50亿港元研发钠离子电池,并计划将小爱同学6.0接入自研3000亿参数大模型,实现跨设备复杂任务自动化。
然而,小米也面临着地缘政治导致的芯片进口成本上升、欧盟碳关税增加智能汽车出口成本以及印度市场政策变动影响IoT设备销售等潜在挑战。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实现持续稳健增长,将是小米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结语
小米集团股价的突破,不仅是其财务数据的胜利,更是“中国智造”价值在全球科技版图上的重估。随着小米在智能手机、AIoT、智能汽车等领域的持续深耕和创新,这家以“和用户交朋友”起家的公司,正在从生态构建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书写着全球科技产业的新游戏规则。